王海柱
我校石油工程学院2005届毕业生
男,中共党员,河北遵化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校青年拔尖人才。200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2011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井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7.11-2018.11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做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水射流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油页岩钻采理论与方法分中心副主任以及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等职。先后承担了博士后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面上以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还主持了国家973计划专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等国家级项目和横向项目十余项。
近十年来,基于超临界CO2钻完井与CO2埋存一体化开发非常规油气的思路,一直坚持超临界CO2流体开发非常规油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超临界CO2流体特性与射流基础、超临界CO2喷射压裂基础和钻井新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
1、针对超临界CO2流体特性、调制与控制等基础理论问题,探索了超临界CO2射流结构特性与冲击特性,揭示了井筒单相与多相流动基本规律,为超临界CO2钻井和压裂技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针对非常规油气无水压裂技术的重大需求,发明了超临界CO2喷射压裂方法,揭示了超临界CO2磨料射流射孔的孔内增压机理及水力封隔特性,解决了不下封隔器即可实现超临界CO2分段压裂的难题,为实现水力喷射分段“无水”压裂提供了基础。
3、率先开展超临界CO2钻径向水平井新方法的探索,发挥超临界CO2破岩门限压力低、效率高的优势,揭示了超临界CO2喷射破岩机理及井筒携岩规律,建立了超临界CO2钻径向水平井参数与工艺设计方法,为超临界CO2钻径向水平井新技术奠定了基础。
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近100次;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1件;与团队共同获得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各1项。
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次页岩气超临界CO2压裂现场试验提供了设计依据,并取得了增产80%的效果,为实现非常规油气超临界CO2钻井、压裂、驱替置换与埋存一体化绿色开发奠定基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